学界名家送别泰斗甘惜分

法制晚报 张丽 实习生 王欣 2016-01-14
“昊天罔极持泰斗,千古流芳传精神。”今天上午,我国新闻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甘惜分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人大喻国明、清华陈昌凤、复旦童兵等新闻学界名家,以及人大、复旦等高校的新闻专业学生前来送甘老最后一程。

甘老一生好学、关注新事物,年近百岁还主动开通微博,让后辈敬佩不已。他治学严谨,一生只培养了10名博士。即便弟子已成为学界名家,他仍不忘谆谆教导,告诫学生把象牙塔中的理论搬入社会生活中,让他们每年都要出一本有分量、叫得响的书。

送泰斗  喻国明等弟子见恩师最后一面
据法晚记者了解,上午9时许,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大礼堂的门口排起了长队,大家都自觉地排队、签到,等着最后一次瞻仰甘老的遗容。

“昨天特意赶来送甘老最后一程,他是我们新闻界了不起的老前辈。”多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同学表示,作为晚辈,在专业方面甘老给了我们太多的知识,“我们都很怀念他。”

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张征表示,在她印象里,甘老是一位具有老革命家风范的人,他坚信共产主义信 念,终生践行这个信念,认真思考和研究新中国新闻的发展道路。他是一个终生对生活,对事业充满热忱的人。“我本科听过甘老的新闻课,毕业论文就是甘老带 的。”张征教授说,甘老是一位言行一致,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再也见不到甘老师了,心情是沉痛的。

前来吊唁的还有清华新传学院副院长陈昌凤、人大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复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中传教授刘燕南等新闻学界名家。其中童兵、喻国明和刘燕南都是甘老的弟子。

上午10时,追悼会正式开始,低沉回荡的哀乐声中,甘惜分身上覆盖着党旗,面容安详地躺在灵堂中央的鲜花丛中,墙上挂着一张他面带笑容的遗像。

吊唁者依次在灵前献花、鞠躬,想再看看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学长。盖棺时,家人俯下身来,看着甘老安详的面容,几度哽咽难言。

忆恩师  要学生每年出有分量的书
2016年元旦,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和其他几位“甘门弟子”来到甘老家中。知道老师身体欠佳,大家特意约在上午拜访,这是甘老精神头最足的时候。每逢元旦和甘老生日,“甘门弟子”便会齐聚老师家中,这是自1990年起就约定好的。

两个月前甘老不慎摔倒,造成轻微脑震荡。“当时已经昏迷,醒来后连人也认不太清楚。”喻国明 说,但元旦当天甘老精神特别好,认出了到场的每一位弟子。大家聊天时,甘老还不时插话进来,要求大家以后每年都要出一本有分量、叫得响的书。“他说我又胖 了,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喻国明感慨,老师还是和以前一样风趣,对弟子有着严格的要求。

虽然精神头不错,但甘老的身体每况愈下。喻国明提到,近十年来,甘老每到冬天身体就不好。待3月回暖后,才逐渐恢复。“老师从50岁就开始失眠,已经吃了近半个世纪的安眠药了。”

即便如此,喻国明也没想到甘老会这么快离开。“4月17日是老师百岁寿辰,我们几个弟子早就约好那天为他举办纪念活动的。”他说,甘老没能等到那一天,弟子们都感到非常悲痛。

告诫弟子把理论搬入生活
1986年,从人大新闻系硕士毕业的喻国明,因读研期间在学术刊物发表了12篇论文,被系里推荐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

他回忆说,当时人大新闻系只有两位博士生导师,一位是甘惜分,另一位是方汉奇。“我是新闻传播理论方向的,自然归在甘老师名下。”喻国明说,确认导师后教务秘书告诉他,甘老师希望和他谈谈。

喻国明至今还记得和老师的第一次长谈,在甘老那略显局促、充满书香气的书房里,甘老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我看了你在刊物上发表的全部12篇文章,我觉得你很爱思考,也有理论研究的天分,”甘老说,“但是我要批评你,你的文章有很大问题。”

甘老告诫弟子,一个以追求社会影响力最大化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一定要有一种明确的学术路线:竭 力避免与那些总是乐于用曲高和寡来诠释学术水平的人为伍,他要做的恰恰是把在暗室尘封的理论搬入广场,放置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学术应该是透亮的,像 阳光那样,照亮大多数人的生活。”喻国明至今还记得老师的教导。

喻国明回忆说,2015年人大新闻学院举办的“甘惜分先生新闻思想研讨会暨百岁寿辰庆典”上, 甘老还一再叮嘱他要思考大问题。甘老说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把时间精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上,才能收获有价值的思想成果。“他还对我组建的多学科合作 团队表示极大的赞赏,他说作为一个一流的学者就是要有这种与人合作的胸怀。”

终生思考并不断反思自己
甘老一生只带过10名博士生,喻国明是他的三弟子,如今在中国传媒大学任教的刘燕南,是“甘 门”唯一的女弟子。随甘老学习的二十多年里,她一直感觉甘老很和蔼、宽厚,和老师讨论问题什么话都敢说。在刘燕南看来,甘老能享百岁高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心胸开阔、心态坦然。“他是一位勤学多思、心无旁骛的人”,刘燕南说。

她提到,甘老还是一位具有高质量人生的人,活到老学到老,始终在思考。刘燕南对老师更深入的了解,是从2010年为甘老编纂文集开始的。“两年后文集出版了,老师说我们帮他完成了终身的愿望。”

在整理老师的专著、论文、散文时,刘燕南发现甘老除了始终在思考,还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对于一位百岁老人来说,这是很难得的。”她说,反思就有可能否定自己过去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刘燕南提到,甘老早期曾和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论战。王中去世后,甘老写了一篇《满怀凄恻祭王中》,文中说当年他对王中的批判有点过了,本应该在学术范围内讨论问题。但当时已经偏离学术轨道了,有点上纲上线,甘老心里感到歉疚。

关注新媒体主动开通微博
一生爱学习的甘老,几乎每天都会坚持看书,作为新闻传播研究者的他,对新鲜事物更是持有一种开 放的心态,任何一种新兴的事物他都想亲身体验一下。比如,听大家说微博影响力很大,他也想着试试,看看微博到底是什么东西,亲身体验下。于是他于2011 年开通了微博,并不定期地在微博上发布一些自己的日常生活信息。

“今天我的部分博士生来家聚会,为我贺98岁寿辰,甚是欢愉!”这是2014年4月份甘惜分在微博上发布学生和他聚会的消息,并附有一张和学生的合影照。

就此,喻国明告诉记者,因为甘老岁数大了眼睛有点白内障,看起屏幕来有点费劲。“但他知道大家 都在玩微博时,他还是愿意尝试。”喻国明说,让儿子帮忙注册了账号,不定时地在上面发布消息,还会看网友给他留言,看到不恭敬的话,他有时也会感到诧异, 但他心态好,不会在意也不会删掉,“年轻人说什么都可以接受,其实世界就是这样。”喻国明转述甘老的话。

法晚记者在甘老的微博留言中看到,很多网友对于 他去世表示惋惜,并纷纷为其点燃蜡烛。“甘老一路走好,您的桃李满天下,会继承您的遗志的。”、“甘老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模范,一路走好!”等网友的留 言,表达了大家对甘老的悼念之情。

念慈父  “不为小事烦恼”是他的健康之道
在儿子甘北林的印象里,甘老上街就去逛书店。等父亲走不动路了,甘北林就推着他去三联书店。甘老总爱坐着看书,甘北林几乎每天都会催父亲起来活动筋骨,有时还会带他去遛弯,到公园晒太阳。

甘老跟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用刘燕南的话说就是,“把家里最好的都给了甘老”。因为甘老有糖尿病,儿媳妇对他的饮食很是注意,会专门叮嘱保姆要注意的事项。

从甘老逛书店的视频中能看到,甘老在书店顺着书架走,儿子和儿媳妇站一边,甘老看上一本书就直接交给他俩,每次都抱着一摞书离开。刘燕南说,甘老家还被央视评为“五好家庭”。

甘北林总结父亲的健康之道首先是“想大事不为小事烦恼”,还有规律的生活,甘老生活很规律,属于固定几点起床的那种人,除此之外,还有他的思想很活跃,每天要看书,无论练习书法还是写点小文章等,除非身体实在不行,一般每天都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