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应”的甘老
中国青年报 车灏楠 欧阳方星 2016-01-11
与后辈交流是这位离休教授的一件大事。
甘惜分教授离休后,家里常有年轻人来拜访、交流。甘老总是特别热情地欢迎说:“我就爱和年轻人聊天。”
2006年第一次见到甘老时,郭平还在人大读研究生。对几个一起去拜访的小同学,甘老特别热情。“当时他穿深色毛衣,外面加了件小棉坎肩,很干净”。
几个同学在客厅围着甘老坐了一圈。甘老认真地问每个人是干什么的,是哪所学校的。甘老爽朗的笑, 让郭平印象最深刻。“甘老师说他是四川人。我们就说‘甘老师您这个口音能听出来一点儿啊’。他听了就笑得特别爽朗。精神矍铄的样子,一点都不像这个年龄的 人。”
“当时我们都跟甘老师合影,甘老师很高兴,每一张照片都咧着嘴笑。”临走的时候甘老还送给每个学生一本自己的签名书。
200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学生想创办一份学生刊物《青春报》,甘老听说之后,欣然答应题词。
“我们去甘老家里取字,甘老准备了茶,坐下来和我们聊了很久,对我们多有鼓励,还给我们看当时他 正在阅读的《资治通鉴》。”当年读大二的1998级学生欧阳斌回忆,“他说他计划重读《资治通鉴》,我们都觉得当时80多岁的老人还如此勤学,备受鼓 舞。”
甘老专门题了好几副字供学生挑选。“他推荐的是现在我们使用在报头上的那一副,因为这一副字里‘青’字和‘报’字尺寸要大出来一些。”欧阳斌说,“甘老说他希望年轻人能够朝气蓬勃,所以‘青’字写得很大。”
关于题字还有一个故事。在一个清晨,一个学生睡梦中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说:“喂,我是甘惜分”,说前几天给这个学生写了一副字,他觉得不好,就重写了一副,让学生过去换。
2015年4月,人大新闻学院给甘老过百岁寿辰时,很多人都去和他握手拍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 年教师徐佳也很想上去握手,但是一来她比较胆小,二来觉得不想让甘老太累。后来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说要帮她拍,她才鼓起勇气走过去。
她默默地站在甘老的身后,心想着“反正在人群中,能照一张就行”。但后来甘老感觉到他身后有人,就自己把手伸过来,跟她握手。“老人的手很暖和,也非常有力。他连一个握手都握得非常认真。”徐佳回忆说。
甘老的年纪越来越大,没之前那么“火”了,也喜欢清静,可家里的客人和题字却没变少。他的儿子甘 北林说,父亲几乎是有求必应。“到什么程度?但凡有年轻人上门他都不拒绝,陌生人来一封信想要他的题字,他都写好了给对方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