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他出生于四川邻水县复盛乡街上一座
破庙里。父亲给他取个名字“甘遐飞”,小名“在碧”。三哥早早夭亡,在兄弟七人中排行最小的他,有着五位兄长,其中大哥二哥已近成年。
才三岁时,父母已先后病亡,他成了孤儿。于是大哥和二哥便每人分管两个年幼的弟弟们。他被分给二哥抚养。不料想,这成了他一段生活噩梦的开始。
二哥二嫂吸鸦片,家境破败,开着一个榨甘蔗的作坊和小卖店勉强度日。为了省钱,他们逼着只有几岁的五弟幺弟(“幺”是四川话最小的意思)帮工干活。没钱买不起鞋,他们只能光着脚挑着担子走在石板路上。冬天石板凉,跑一会脚就不冷了。但夏天可就难过了!太阳把石板烤得滚烫,脚板根本不能久留在石板上。他挑着担子,再沉也不能慢走,只能快跑才不觉得烫。活没干好时还经常挨他二哥二嫂的棍棒打骂。
甘惜分在初中时期
五哥为了保护弟弟,在出门挑担时常常在没人看到时就分走一些货品,以减轻弟弟挑担的重量,临到家前再把货物均匀回来。就这样度过了三年难熬的日子,年幼的甘遐飞挨了不少打骂,受了不少罪。由于风吹日晒且常吃不饱,他成年以后仍然是比较消瘦。谁知道呢!这个体型也许对他后来的长寿起了作用。
大哥因为有文化,后来当上了私塾先生,家庭状况开始好转。他听说两个弟弟每天被逼着干活,还常挨打受骂,于是特意上门来查证。一看果然属实,于是决定把本由老二抚养两个弟弟们一并带走,一人承担抚养弟弟们的义务。六岁的甘遐飞与五哥一起乘坐一条小船,沿着河缓缓地向大哥家所在的
丰禾镇驰去。他此时尚不知道,从今以后他的生活会发生天翻地覆般的变化!
作为教师,大哥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于是让弟弟们每天在私塾与其他学生一起上课。私塾的教学,基本上是逼着学生背古文、写大字。从《三字经》、《百家姓》开始背诵,每天还要写很多篇“红字贴”。私塾的教学规则很简单:背诵不出错,或者哪个字写得好,就会受称赞。背错了文章,或者哪个字没写好,就要用戒尺打手心。就这样,在称赞声与打手心的竹板声中,他的古文根基和书法基础就此打下。
有一次读到晋朝人陶侃的格言“古人寸阴,吾人当惜分阴”,他有所领悟,决定改自己的名字。我们后来熟知的“甘惜分”就此出现。
几年后,大哥就职县政府小科员,举家迁往邻水县城。甘惜分随之搬到县城,进入县立小学读书。一个农村的孩子接受到了西方式初级教育,开始接触到现代社会。
小学毕业后,甘惜分在大哥的赞助下进入
邻水县立初级中学读书。他在校内很活跃,除了努力学习之外,尤其喜爱音乐、美术课。网球、乒乓球、篮球等等,他都参加;吹拉弹唱,样样都想学。
1932年他从初中毕业后,大哥再无力继续供他升高中,于是甘惜分只得放弃了学业,到乡村小学教书。才十六七岁,就自食其力,步入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