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日报》旧址调研纪行
2017-06-16 常言晋绥
2017年5月18日,应邀前来吕梁学院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座的全国新闻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保卫老师,同吕梁学院《晋绥日报》研究团队的老师同学一起来到晋绥日报社旧址考察。
晋绥日报社旧址位于吕梁市兴县高家村。来到村里,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绥日报社旧址”的石碑便映入眼帘。我们看到,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的晋绥日报,其旧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日期是2016年6月6日。
我们顺着乡间小道往前走,看到了晋绥日报社当时所用的厨房。这里杂草树木丛生,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石子小路通向院子中央,已难以看到原来的样子。
在当地新闻马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晋绥日报社编辑人员驻地旧址。马副主任表示:在我们来之前,他还不知道这里有这样一个地方,这让我们感到有些惊讶。
《晋绥日报》创刊于1940年9月18日,1949年5月1日停刊。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它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上,是一份有着重要影响的报纸。该报1947年在解放区新闻界率先开展的“反客里空”运动,最早作的关于女英雄刘胡兰的报道当年都曾享誉一时。而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据此几里外的晋绥边区首府蔡家崖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发表的谈话,更使它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上拥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如图中所示,晋绥日报社编辑人员驻地旧址经过岁月的洗礼,原本的老窑洞显得非常破旧,几乎没有一处窗纸是完整的,枯草杂树在院子里肆意生长,见此情景,让大家很是痛心。
当年在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工作,同时兼任晋绥日报编辑记者,后来成为我国新闻学界泰斗的甘惜分老先生,当时就居住在画面右侧的那孔窑洞里。窑洞前那破旧的天线,杂乱的树木杂草,让我们全然感受不到当年甘惜分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在此工作和生活的丝毫气息。
离编辑人员驻地旧址几百米远的地方,是高家村晋绥边区吕梁印刷厂旧址。这里总共有11孔窑洞,有的窑洞已被附近村民用来饲养家禽。在去往印刷厂旧址的路上,随处可见羊粪遍地,时不时还传来几声犬吠声。在由晋绥日报社编辑人员驻地旧址到晋绥日报印刷厂的路上,没有见到路标,我们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地方。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高家村唯一一个依然健在的,还记得晋绥日报社编辑部和印刷厂旧址的老人。老人叫白大油,今年已经86岁。他背有点驼,但看得出来原先个子很高,走起路来喘息声很重。
据说,他之前住在印刷厂旧址里的一孔窑洞里,后来被告知说,那里是革命报纸的旧址,就搬到离印刷厂不远的窑洞里住了。近年来,只要有人来寻找晋绥日报编辑部旧址,老人都愿意出来作向导,向来人讲述当年的历史。
行动不便的白大油老人得知我们来了,坚持要过来带我们去印刷厂旧址。他拄着拐棍,为我们打开了旧址破旧的大门。郑老师热情地与他交谈,询问他是否还记得当时这里的情景。老人介绍说,几十年前这里的确有人在办报纸。那时候他年纪小,里边的人没怎么见过,印象不深,但是当时他成天在这周围跑来跑去玩,每次路过这里都能听到印刷厂里的机器声。
老人也许不知道什么是新闻,为什么要办报纸,更不知道《晋绥日报》在当时有多么重要,但他知道当年在这里能听到印刷机的响声,能看到一些人在为办报忙碌。而正是这些人的忙碌,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报纸,也留下了老一辈新闻人在战争年代坚守新闻工作的执着精神。如今,当年的报纸已成为我们研究《晋绥日报》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老一辈新闻人坚守新闻工作的执着精神,则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印刷厂旧址比晋绥日报社编辑人员驻地旧址更为残破。这里杂草丛生,地面坍塌,杂物遍地,看不出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应有的样子。郑保卫老师见此情景十分感慨,他表示要想方设法请有关部门对旧址进行修缮并做好保护,要为明年在吕梁举行“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发表70周年研讨会”做好准备。
参加考察的同学既感到开心又有些叹惋。感到开心,是因为他们第一次来到旧址,把所见所闻的场景都拍摄记录了下来,为自己留下了一份难忘的记忆。有些叹惋,是因为他们看到旧址保护还很不尽如人意。在叹惋之余,他们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参与旧址保护工作。
我们期待吕梁市和兴县的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此事,尽快将修缮和保护晋绥日报社旧址和印刷厂旧址工作提上日程,以使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址能够真正得到保护,并能够充分发挥革命文物旧址的革命思想教育和传承作用。同时,也希望吕梁市和兴县的社会各界都能够为旧址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以使晋绥日报的光荣历史能为更多人知悉,使晋绥新闻人的革命精神能传播得更广、更远。
附录:《晋绥日报》简介
《晋绥日报》前身是1940年9月18日创刊的《抗战日报》(由晋西南区党委的机关报《五日时事》和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机关报《新西北报》合并而成的)。1946年7月1日改名,作为中共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在晋绥地区的兴县出版。1949年5月1日停刊。
在《晋绥日报》存在的九年多时间里,全体报社工作人员,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里,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同晋绥人民同心同德,为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边区工作,发动群众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1947年《晋绥日报》率先在解放区开展的“反客里空”运动,和1948年毛泽东对其编辑人员发表的谈话,更使其在中国共产党党报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1944年12月20日,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的前身《抗战日报》发出指示,要求,“排新闻的时候,应以本地为主,国内次之,国际又次之。”“不是给新华社办报,而是给晋绥边区人民办报,应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否则便是脱离群众,失去地方性的指导意义”。
在《晋绥日报》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对该报编辑人员发表的谈话。该谈话刊载于同年5月晋绥边区出版的《新闻战线》创刊号上。1947年前后,《晋绥日报》宣传了晋绥土改工作中“左”的错误,在反客里空运动中也出现了“左”的偏向,毛泽东与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等同志到河北平山县途经晋绥时,根据3月30日陆定一同《晋绥日报》编辑部同志座谈时,同志们提出的要求,接见了《晋绥日报》社的同志们并发表了谈话。他指出:“过去的工作有成绩,但也有缺点,主要是‘左’的偏向。现在作一次全面的总结,纠正了‘左’的偏向,就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这一谈话较系统地阐述了党报的性质、任务、作用,工作原则、工作方法,以及报纸风格、记者作风等有关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毛泽东在谈话中明确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报纸应具有生动、鲜明、尖锐和毫不吞吞吐吐的战斗风格。并且强调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才能办好;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等等。这篇谈话是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报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吕梁学院晋绥边区新闻事业研究中心整理